题材相关新闻
2025年3月5日,深海科技首次被明确写入国家层面的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我国深海探索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重点。
题材相关介绍
一、什么是深海经济
深海经济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对深海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相关产业活动。以下是关于深海经济的一些信息:
1、主要产业领域
深海油气开发:随着陆地油气资源逐渐减少,深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成为全球能源领域的重要方向。例如,我国在南海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陵水36 - 1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
深海矿产资源开采:深海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热液硫化物等。这些矿产资源含有多种稀有金属和贵金属,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深海生物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特性,为药物研发、生物制品开发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比如,一些深海生物中提取的物质具有抗肿瘤、抗病毒等药用价值。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保持平稳发展,海洋药物研发和生物制品开发持续推进。
深海装备制造:为了实现深海资源的开发,需要先进的深海装备,如深海钻探平台、潜水器、水下机器人等。深海装备制造涉及到多个高端技术领域,是衡量一个国家深海开发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回暖,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
深海可再生能源利用:包括海洋能中的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这些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分布广泛等优点,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我国在潮流能、波浪能等海洋能研发方面稳步推进,亚洲首个工业级海上风电制氢示范项目在广东珠海实现稳定产氢,我国首台超100千瓦气动式海浪发电装备“华清号”成功下水。
2、发展现状
全球:许多沿海国家都将深海经济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加大了对深海资源开发的投入。在技术方面,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在深海勘探、开采、装备制造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中国:近年来,中国深海经济发展迅速。在深海油气开发上,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逐年增长;在深海装备制造方面,我国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领先;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等领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发展趋势
技术创新驱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深海勘探、开发和利用技术将不断创新和突破,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安全性。
产业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的油气、矿产开发,深海生物资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将不断拓展,形成多元化的深海产业格局。
国际合作加强:深海资源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技术难度大等特点,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技术和经验,实现互利共赢。
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在开发深海资源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深海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二、我国现状
3月7日,由中国科学家发起的“溟渊计划”一期研究成果正式发布,4篇相关论文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细胞》。该研究成果标志着我国深海生命科学研究迈入国际前沿。基于“溟渊计划”及相关研究成果,中国科学家建立了目前全球最大的深渊生物数据库,并于近日正式上线。
这一科研成果,离不开“奋斗者”号等深海装备的助力。近年来,以“奋斗者”号为代表的深海科技装备创新突破不断,为我国深海探索持续赋能。
技术装备捷报频传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梦想”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最大钻深达11000米,有望率先助力科学家实现“打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的梦想。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委员说:“过去完全没有想到,我们中国人能独立自主地第一次就建造了自动化程度如此之高的大洋钻探船!”
从万米钻探到深渊科考,中国深海装备的“拼图”日益完善。自去年以来,我国深海技术装备捷报频传: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为打捞明代沉船文物建立奇功;依托“奋斗者”号,我国科学家在深渊科考方面创下多个第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近日全面启动建设。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代表也分享了一条好消息:目前,“海牛Ⅲ号”海底钻机已完成全部关键技术攻关和样机设计加工,即将开始组装调试,计划明年择机开展海试。“如果成功,意味着我们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人类海洋钻探技术全覆盖。”万步炎说。
“我国深海科技装备的接连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海洋科技实力显著提升,更成为推动传统海洋产业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崛起、未来海洋产业培育的关键力量。”中船集团七〇二所研究员胡震委员说。
产业链仍待完善
在采访中,多位委员坦言,我国深海装备领域仍存短板。
“近年来,我国海洋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端海工装备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在深海勘探、大型新型船舶设计等方面有着迫切需求。”哈尔滨工程大学张阿漫委员说。
胡震从事深海技术与装备研究30多年,是“蛟龙”号、“奋斗者”号副总设计师。他表示,我国深海装备技术还存在体系化不够、全链条设计不足等短板。
补齐短板,不仅需要技术攻坚,更呼唤全链条的生态重构。“船海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必须肩负起船海领域原始创新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重任,发挥好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张阿漫表示,“要主动面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优化优势学科专业布局,打通从基础研究到服务国家战略的链条,积极与高水平院校、高科技企业协同发力,共建船海联合研发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谈及深海技术与装备的未来发展,胡震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国家加强深海科技和装备的顶层设计,形成更完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对深海探测、深海资源开发利用、深海环境保护等相关核心技术的投入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深海装备的应用与产业化体系,打通产学研用堵点,促进生产成果、科研成果共享,进一步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