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作为人类的终极能源,可控核聚变能源,可以说是成功出圈了。
简单来说,核聚变是几个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 实现将质量转化为能量的过程,它也被视为清洁能源的圣杯。要知道,相较于传统核裂变,核聚变每千克燃料产生的能量是前者的四倍,是燃煤的四百万倍。除此之外,核聚变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温室气体。

核聚变电厂原理
而就在几天前,我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迎来了重大的技术进展,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我国自主研制的核聚变装置)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度,标志着离工程化又迈进了一步。
那么,可控核聚变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哪些玩家最终能够受益呢?笔者今天带你来一探究竟。
01
其实,在笔者看来,一个长周期行业的培育离不开政策支持。
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你就会发现,核聚变技术发展经历了长期探索与停滞期。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家就希望推动核聚变落地,但是由于装置造价高昂(普通实验堆百亿人民币),这个领域的商业化进程可以说比较缓慢。
一直到了2021年,鉴于可控核聚变的快速发展,私人资本开始加速进入小型商用托卡马克领域。
在那之后,你会发现,高层非常重视核聚变行业的发展。就在去年五月,高层宣布开展第二批中央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布局建设计划,其中就提到了力争在可控核聚变等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成果。
到了去年7月,我国核聚变领域的发展路线规划显示,预计能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使聚变能源惠及千家万户。除此之外,像合肥也明确培育发展聚变能源先导产业。
其实不光是国内,国外对核聚变的支持力度也不弱,比如未来五年,德国将在核聚变研究上投资超过10亿欧元,美国的Energy公司更是宣布将在2028年开始运营发电,其发电容量将从50兆瓦扩展到250兆瓦。如果这能成功,这无疑意味着商业化将由此到来。
02
所以,最近的资本市场上,核聚变也迎来了一波上涨。据笔者观察,中证可控核聚变行业指数在两个月时间上涨幅度超过了20%。
比如合锻智能(603011)从3月初开始股价一路长红,让不少投资者都惊掉了下巴。公司也表示,核聚变业务主要致力于解决聚变堆复杂部件的研发制造,已经参与了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预研工作。

合锻智能股价变化(来源:百度)
虽然这部分业务不能带体现到当下的业绩中,但是投资就是看好未来,投资者也是期待未来核聚变落地后,合锻智能业绩的爆发。
无独有偶,雪人股份(002639)也迎来了一波涨停,公司与国内领先的科研单位展开应用合作,目前研发并生产出“兆瓦级”大型的氦气压缩机设备,要知道,这是实现可控核聚变中如超导托克马克等大科学工程所需低温环境的关键设备。
所以,在笔者看来,投资者可以不用太纠结核聚变商业化落地的具体时间,因为这确实有些长远,短期内,可以关注核聚变实验拉动上游零部件订单需求增长,这个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零部件比如高温超导磁体、线材,磁体支撑等等。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7年前,核聚变实验堆订单接近600亿人民币。
03
某种程度上来说,资本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一步。据核聚变工业协会统计,截至去年7月,核聚变行业累计融资规模达到71亿美元,较2023年增加9亿美元。而且,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新建立的聚变公司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核聚变企业融资情况
毕竟,需求是行业发展的基本盘,大型科技公司数据中心越来越大的电力需求,核聚变的优势也就显现出来了。就比如之前亚马逊、谷歌、Meta三位玩家就签署了一项承诺,到2050年帮助将全球核能增加两倍。

可控核聚变融资情况
而从技术路线上来看,核聚变技术以托卡马克为主,我国拥有的核聚变专利数量,已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就在去年,我国的民营公司能源奇点就宣布,由该公司设计、研发和建造的洪荒70装置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国产化率超过了96%)。要知道,这是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建成运行。
能量奇点的创始人就进行过预测,到2035年,中国或将迎来可控核聚变发出的第一度电。
其实,不光是民营企业,国家队也在积极推动产业化落地。比如就在上个月,中国核电(601985)和浙能电力(600023)公告称,拟以增资方式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元、7.5亿元,而中核集团原来持有中国聚变100%股权。要知道,中核集团作为我国核聚变领域的主力军之一。
中核集团下属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是最早致力于可控核聚变和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专业科研院所,曾先后主导建成中国环流一号、环流二号科学装置。
所以,这核聚变个领域,可以说是民营 国有双向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