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 秦燕玲/摄
11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11月份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就多个宏观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来看回应要点:
1.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态势;
2.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3.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
4.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提前下达了两批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90.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00余个;
5.初步测算,提前下达的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将吸纳20余万名群众就近就业、计划发放劳务报酬超过27亿元;
李超表示,随着存量政策持续显效、增量政策有效落实、政策组合效应不断释放,11月、12月经济运行有望延续10月份以来回升向好的态势。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与各方面共同用力,努力实现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展望202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支撑因素依然较多。
“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例,我国整体城镇化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拉动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和2000多亿的消费需求。”李超举例指出,从市场空间看,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明显,还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有待释放。
在政策支撑方面,李超表示,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正在全面落地见效;同时,我们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储备,精准调控、逆周期调节等工具不断完善,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不断提高,宏观政策系统集成、精准发力,将有力支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总的看,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李超称。
“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今年促投资、扩消费的重要政策抓手。
从“两新”政策推进实效看,李超指出,“两新”政策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一方面,支持企业通过“更新”增强产品迭代升级能力、更好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也支持居民通过“换新”增加消费、带动企业投资扩产,从而推动投资消费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6.1%,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
李超表示,下一步,在“两新”工作推进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持续加强资金全链条监管,推动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持续优化消费市场环境,依法严查“先提价后打折”“虚假折扣”等行为;持续做好回收循环利用工作,指导新成立的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布局设立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利用平台,开展废弃电器电子非法拆解专项检查。
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研究提出未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的政策举措,待履行相关程序后适时公开发布,持续以“两新”政策推动群众受益、企业获利、经济向好。
李超表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门提前下达了2批2025年度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90.5亿元,支持地方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00余个。
所谓以工代赈,李超解释表示,这是指在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中,有针对性地安排群众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发放赈济款的一项政策。
从1984年以实物报酬形式,支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算起,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40年。通过实施以工代赈中央专项投资项目、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仅2023年、2024年就累计吸纳低收入群众务工就业超过500万人次,累计发放劳务报酬660多亿元。
李超指出,初步测算,提前下达的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将吸纳20余万名群众就近就业、计划发放劳务报酬超过27亿元;如果算上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吸纳就业、发放报酬的规模还将翻几番。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督促指导地方,推动提前批次以工代赈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切实保障务工群众更好享受以工代赈政策红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会同有关方面,对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情况开展了第7批排查清理,公开通报了10个典型案例。
李超表示,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和通报制度,聚焦社会关注、企业关切的问题,重点排查、通报、整改一些地方设置市场准入隐性壁垒、不按清单要求违规审批等典型案例,为全国层面破除类似准入障碍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更好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准入。截至目前,已累计公开通报整改7个批次115个案例。
李超指出,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一项重大改革任务。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把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通报,作为落实市场准入制度、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地方违背市场准入制度情况发现一起、整改一起、通报一起,加快破解各类市场准入“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依法依规营造更加公正透明的准入环境。
来源:券商中国